又笑道:“京城那地方,到处都是贵人,哪里是我们这些乡下人待的。”
永昌听了他的话,沉默了。
是啊,京城虽然繁华,他们这些泥腿子到了那里,又能做什么?
如果去山里,他可以去打猎,媳妇和孩子也能挖点野菜,总不至于饿死。
想到这里,他说道:“明轩,我们家和你们一起走,行不行?”
叶明轩高兴的说:“永昌叔,这有什么不行?咱们两家关系这么好,能不和你们分开,我们全家都高兴着呢。”
永昌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,又说道:“可就咱们两家一起,路上也不安全,要不咱们再去问几家?”
叶明轩笑着提议:“永昌叔,要不问一下你和我爹的几个好兄弟?”
“好,我先去找你石头叔。”永昌看天不早了,明轩又帮着他娘拉了一天的车,这样下去,身子骨哪里受得了?
就说道:“明轩,你先回去睡吧,这事我去问就行了。”
“那就劳烦永昌叔了。”
“劳烦啥,都是咱自己的事,快去睡吧!”
叶明轩回来,叶雨桐和叶明哲已经睡了。
李文秀问道:“明轩,你永昌叔怎么说?”
“永昌叔和我们一起去西北,他现在去找石头叔他们了。”
李云泽看娘俩还在那里商量,就提醒道:
“岳母,大哥,早点休息吧,明天还要赶路,到江城还有几天,路上再商量也不迟。”
叶明轩点头道:“也好,妹夫,那我和娘先睡了,夜里我起来换你。”
“大哥,不用起来,我白天睡就行。”
叶明轩没听他的,半夜还是起来了。
可他醒来的时候,李云泽已经睡下了,毛蛋的祖母和永昌婶子,还有娘在那里小声的说着话。
看到叶明轩醒来,李文秀温和的道:“快接着睡,这里有我们看着呢!”
她很心疼这个大儿子,自从孩子爹去参军后,明轩就成熟的像个大人。什么事都冲在她前面。
叶明轩看永昌婶子她们也在,就躺下睡了。
第二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城门口就吵闹起来,“什么!要交一两银子才能进城?俺们乡下人哪有那么多银钱?”
城门口的守卫凶巴巴的道:“吵吵什么?没银子就别站在这里。”
外面的这些流民,看着紧紧关闭的城门,脸上都露出麻木又绝望的神色。
可再绝望,也得想办法进去啊,要不然怎么买粮食?没有粮食就活不下去。
最后大家商量,每家进去一个人买粮食,有些关系好的几家去一个人,一两银子的进门费大家平摊。
叶雨桐家也在商量让谁进城,叶明轩说他去,李文秀不同意,怕城里有危险。
“明轩,你在这里看着弟弟妹妹,我进去。”
“娘,我去,我和村里人一起进去,买了东西就回来。”
叶雨桐看娘和大哥争来争去的,小声的说:“娘,大哥,要不让我去吧?”说完还差两人眨了眨眼睛。
“不行。”两人异口同声的拒绝。
叶明哲知道肯定不会让自己去,所以他没发表意见。和李云泽两人坐在板车上,看着他们三个。
三人小声的说了很久,最后决定叶雨桐和叶明轩两人都去。
毛蛋娘走过来,拿了三两银子出来,拜托的说:“明轩,能不能麻烦你帮忙带点粮食?婶子出半两进门的费用。”
叶明轩没接她的银子,先问道:“婶子,你如果信得过,我可以帮你们带,可这粮价具体多少,咱们也不知道,如果高了买不买?”
毛蛋娘苦笑道:“明轩,现在的粮食我是猜都不敢猜。
可不管多高,你就帮婶子带二两银子的高粱面,半两银子的盐。剩下这半两银子是你进门的费用。”
叶明轩这才笑着把银子接过来,“婶子,里面是个什么情况,现在也不清楚。不过你放心,只要我家能买到粮,绝对会帮你带回来。”
“哎呀,看这孩子说的,我当然相信你了。”
永昌本来打算让石头给带点粮食回来,这样他也能省半两银子。
可看明轩和雨桐也要进城,他想一想还是去吧,下次有这样的机会进城买东西,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呢。
再说了,这两个孩子进去,也怪让人不放心的。
这次进城的有好几十个人,每人都拉着板车。
在门口按人头交了银子,做了登记,就有几个衙役带着他们这群人进了城。
叶雨桐从进了城门就到处看,晋州城和其他地方比,算很繁华的州了。占地面积很广,街两旁很多两层楼的建筑。
马车,轿子,随处可见,街上的小贩吆喝着,到处充满了人间烟火味,对外面的流民来说,这里就是天堂。
可这样的天堂,流民是不能进来的,想进来买点粮食,也要出高额的门票。
叶雨桐越往里走越沉默,作为一个从小生在红旗下,长在春风里的孩子。
她虽然没有父母的疼爱,但也不缺吃不少喝,哪里见过这种,城墙内歌舞升平,城墙外人间炼狱的场景。
她现在非常希望,这是一本书,这些人都是纸片人,不会经历后面的灾荒战乱。
而她明天醒来后,正躺在回老家的高铁上,就算收回她的空间也没关系。
那个领头的衙役,指着前面的粮铺对他们说:“到了,你们不是要买粮食?进去吧!动作快一点!给你们一个时辰,时间到了就走。”
大家听说只有一个时辰,都争先恐后的往粮铺跑。
叶明轩和叶雨桐挤不过这些大人,就准备晚一点再进粮铺。
叶雨桐走到那个领头的衙役跟前,笑眯眯的问道:“这位大人,请问这附近有卖农具的吗?”
那个衙役惊奇道:“卖农具的?你们买农具干嘛?”
叶明轩没进城的时候,就知道妹妹进来是要买农具的,说是神仙让买的。
他走上前,恭敬地答道:“大人,我们都是庄稼人,农具就是咱们吃饭的家伙,等灾荒过去,我们还是要回乡下种地的。”